养鸽人总有一套标准,来评判一只鸽子的好坏。骨架是否紧凑、耻骨是否短收、羽条是否细密……这些标准被奉为选鸽的金科玉律,仿佛只要符合这些条件,就注定能飞出好成绩。下面来自西安震宇赛鸽——刘星辰的自身经历,重新定义好鸽的标准,打破原有认知。
故事要从一只几乎没人看好的鸽子说起,它与所谓的“标准”相差甚远:耻骨很长,几乎和正常人的无名指一样长,龙骨短且位置偏前,整体结构松散,尾巴还有些散开。训练期间的表现也相当普通,归巢速度慢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在决赛中这只“不合格”的鸽子竟然飞进了前五名!
拍卖会上,我正准备把自己的那羽得了第三名的鸽子拍回来。旁边坐着那只第五名鸽子的主人,谈笑间他问出一个的问题,让我不得不深思,“你真懂鸽吗?”那一刻,我真的承认自己不懂鸽子。
有谁能想到一羽“其貌不扬”的鸽子能最后飞第五呢?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:我们所谓的“标准”,真的是衡量一羽鸽子实力的依据吗?还是只是我们凭借自身经验来出的判断?更重要的是,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:没有人真正“懂”鸽子。我们可以总结经验、制定标准,但这些标准并不适用于每一羽鸽子。
从自身经历来,来说一说鸽子配对。有时候,精心安排的“门当户对”的配对,真就未必能出好成绩,反而是两只鸽子“自由恋爱”结合后的后代,更容易飞出高位。这样的情况,出现很多次了。我曾有两只鸽子就是自己看对了眼,配对生下的子代飞出了冠军。
01年两只砂眼鸽自由互配在一起,当时还有位鸽友还特意交代我,别让它们配在一起,但我也没阻止,想配就配吧。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相信,鸽子其实比我们更懂得选择伴侣。强行干预太多,反而适得其反。
因为不懂鸽子,我就采取最简单且有效的配对方法——以好配好。凡是我飞出好成绩的鸽子,我都想办法把它们拍回来。是如果价格太高,那就“以鸽养鸽”,不强行拍回来。自家鸽子了解清楚,配对更有把握。而对于外来的鸽子,则必须先弄清它的父母、兄弟姐妹以及整个家族的表现,才能判断是否值得引入。
同时,鸽友们也不要盲目追求外观完美的鸽子,也许下一羽飞进前十、甚至夺冠的,正是那只你第一眼瞧不上的“丑小鸭”。赛鸽的世界,从来就不缺奇迹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实力,不是写在骨架上,也不是刻在羽条间,而是在飞翔的风中,在一次次归巢的坚持里。
所以,当你再次拿起一羽看似“不合格”的鸽子,请多一点耐心。或许,它只是还没等到属于它的那一场风、那一天、那一场比赛。毕竟——谁能想到,那只人人都看不上眼的鸽子,最后飞上了高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