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制决定育种环境?一赛定生死,让好鸽难有试错机会。而“现在的赛制,本质上是在筛选‘赢家’,而不是在培育‘品种’。”陕西傲翔鸽业申剑锋一语道破国内赛鸽育种的深层困境。下面,一起听听他怎么说。
养鸽来时路 鸽子的恋巢性让我觉得很神奇
我从小就养信鸽。家里老人喜欢鸽子,早年就养过家鸽,耳濡目染,我也慢慢对鸽子产生了兴趣。那时候年纪不大,其实也说不上多懂,就是喜欢看它们飞,喜欢它们回家的那一刻。
后来,我考上了一所美术学院,但家里条件不太好,想着早点出来闯一闯,就放弃了上学的机会,十几岁就进了社会。那会儿在城里跑,忙生计,虽然心里还惦记着鸽子,但真没把精力放在这上面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去西仓鸽市,看到几只小鸽子,挺有眼缘,就买了带回家养着。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,就是看看它们在不在,还会拿着鸽子到外头放一放。慢慢地,我就被鸽子的恋巢性迷住了——不管飞多远,它都能自己回来,太神奇了。这份神奇,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后来做生意有了一点积蓄,开了个厂子,我就在厂子墙边搭了个小鸽棚。四间小鸽间,养了几十只鸽子,这才算是正式踏进了赛鸽这行。
从90年代末开始引进鸽子 赛制是影响育种的最大因素
从90年代末开始,我陆续引进鸽子,最早是从江苏、上海、台湾这些地方引进。那时候江浙沪一带的赛鸽水平在全国是领先的。到了1997年,我开始从国外引进比利时的鸽子。这一引,才真正感受到差距——欧洲的赛鸽运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有成熟的俱乐部、科学的赛制、专业的养鸽人。人家是代代传承,又有育种的空间,所以能留下真正优秀的种鸽。
而我们国内呢?就现在的赛制而言,你想被认可,就得参赛;想参赛,就得按规则来。国内的赛事大多是幼鸽赛——300、500公里,接连几关下来,比赛残酷,淘汰率极高。赢了,你就是“神鸽”;输了,哪怕只是一次失误,鸽子可能就没了。
我就在想,这些被淘汰的鸽子,真的都是“烂鸽子”吗?其实也不见得。要不然,哪里有那么多捡了天落出好成绩的事迹。
国外很多大铭鸽,像“所向无敌”,小时候也爱游棚,但主人给了它机会,它才一步步打出来。还有不少名鸽,都是几岁以后才崭露头角。人家的赛制允许鸽子慢慢成长,有试错的机会,这才有利于育种。
而我们这边,公棚赛、俱乐部团队赛,基本都是幼鸽上阵,6个月一个赛季就结束了。鸽子飞不好,一比赛立马淘汰。一年下来,每个省发几万个脚环,最后能被记住的,也就那么些鸽子。多少好鸽子被埋没了?
所以我认为,成鸽赛会更有利于选拔具有稳定遗传潜力、综合能力强的种鸽,因为它们经过了更长时间的考验,表现也更稳。
我年轻时的梦想是:“做中国的詹森”
但育种这条路不是那么轻松的,我记得我年少的梦想就是做中国的詹森。我07年几乎每周都会看内蒙古电视台,因为它周末有一期赛鸽天地的节目,节目组会采访各地一些有经验的鸽友,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赛鸽。
当时人家到西安以后,我有幸收到采访邀约。我没有太想去出风头,那会就是很朴实的讲了自己养鸽子的过程。最后在节目的结尾,主持人问我:“申总,你养鸽子的梦想是什么?”
那时候没多想,我从小就爱看国外的赛鸽画刊,那些大铭鸽让我特别佩服。如果将来有条件,我想把国外的好品种引进来,通过自己的培育,做出属于中国本土的优秀品系,再分享给更多鸽友。国外的鸽子太贵,咱们自己育种,价格才更亲民。最后,我随口说了句:“我要做中国的詹森。”
这话一出,也有些人笑话我,说“吹得挺大”。这些话也让我更坚定了,想在赛鸽行业闯出点名堂。从那以后,我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也起了个品牌名——“傲翔”,鸽系叫“铁血系”。虽然只是个开始,但我一直没放弃。
赛事丰富多样,鸽友们才有热情参赛
为了推广赛鸽运动,2000年我赞助了西安市鸽会的比赛。我那时开了个咖啡厅,就叫“尚品杯”,比赛也用这个名字。两场比赛,一场就投了5万,不为别的,就想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
比赛前需要测空距,比赛后还要去验鸽,我挨家挨户跑,和鸽友面对面交流。我发现那时候大家养鸽子,更多是处于以爱好为目的的一个阶段。后来赛事丰富了以后,后期大家才有了专业的外训,包括一些好的手法,所以说养鸽子是一个过程。
到了2012年,我又赞助了“大运杯”。也不是为了出名,就是想推动西安本地的赛鸽发展。只有赛事多了,大家才有热情,水平才能上去。后来我也支持过威力俱乐部及其信鸽发展,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在付出。
因为有了本地赛场,咱们就不用老往外地跑了。在西安赛场从参赛到现在,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,也赢得了很多好成绩。早年我也去过北京以及各个地区打过比赛,好赛场当然要多参与,鸽子不试哪知好坏。2012年,我还拿过北京的冠军。但最让我高兴的,是西安本地赛事越来越成熟。
像“阳光家园”的比赛,有一场比赛是吴总的金花夺了魁首,当时我去查棚时印象特别深——那是一羽深雨点。吴总在飞了好成绩以后,可能对鸽子的兴趣也更浓了。在2000年以后,他连续几年在欧洲引进了很多超级鸽,这也是对于赛鸽发展的一种正向推动。能吸引到更多人参赛,赛事才会越来越成熟。
这么多年走过来,养鸽子对我来说,早已不只是爱好。它是一份坚持,一个梦想。哪怕别人不理解,哪怕过程有困难,我也愿意一步步走下去。因为我始终相信:中国,也能有自己的好品系,也能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赛鸽之路。